关注公众号 智能查询 打开
顺序 名称 风险分 成分提示 作用
1 1 溶剂
2 甘油 2 保湿剂 溶剂
3 氢化聚异丁烯 1 成膜剂 黏度控制
4 丁二醇 1 保湿剂 溶剂 抗菌剂
5 聚二甲基硅氧烷 3

致痘风险 1

成膜剂 柔润剂
6 辛酸/癸酸甘油三酯 1 柔润剂 溶剂
7 C10-18 脂酸甘油三酯类 1 柔润剂 溶剂
8 山茶籽油 1

活性成分

柔润剂
9 牛油果树果脂 1

活性成分

柔润剂 皮肤调理剂
10 季戊四醇四(乙基己酸)酯 1 柔润剂
11 鲸蜡醇 1 柔润剂 乳化稳定剂 增泡剂
12 硬脂醇 1 乳化稳定剂 柔润剂
13 花生醇 1 柔润剂 润肤剂 粘度控制剂 乳液稳定剂
14 氢化松脂酸甲酯 2 成膜剂
15 山茶花提取物 1

活性成分

抗氧化剂
16 山嵛醇 1 乳化稳定剂 增稠剂
17 1,2-己二醇 1 保湿剂
18 氢化卵磷脂 2

活性成分

保湿剂 乳化剂 抗氧化剂
19 甜菜碱 1 保湿剂 抗静电 黏度控制
20 乙酰壳糖胺 1

活性成分

保湿剂
21 泛醇 1

活性成分

保湿剂 柔润剂 抗氧化剂 皮肤调理剂
22 对羟基苯乙酮 1 抗氧化剂
23 丙烯酰二甲基牛磺酸铵/VP 共聚物 1 增稠剂
24 C14-22 醇 1 乳化稳定剂
25 1,2-戊二醇 1 保湿剂 增溶剂 抗菌剂
26 生育酚乙酸酯 3

活性成分

抗氧化剂 皮肤调理剂 保湿剂
27 精氨酸 1

活性成分

pH调节剂 保湿剂 抗静电剂 头发调理剂
28 花生醇葡糖苷 2 表面活性剂 乳化剂
29 丙烯酸(酯)类/C10-30 烷醇丙烯酸酯交联聚合物 1 乳化稳定剂 增稠剂
30 (日用)香精 8

香精

香精香料
31 1,3-丙二醇 2 保湿剂 增稠剂 溶剂
32 4-叔丁基环己醇 0
33 甘油葡糖苷 1 保湿剂
34 甘草酸二钾 1

活性成分

舒缓抗敏 抗炎剂 保湿剂
35 黄原胶 1 增稠剂 乳化稳定剂
36 具距石枝藻提取物 0
37 南五味子提取物 0
38 灰毛豆籽提取物 1

活性成分

皮肤调理剂
39 亚麻籽提取物 1

活性成分

皮肤调理剂
40 巴西果籽提取物 0
41 芽孢杆菌发酵产物 1

活性成分

去角质
42 卷柏提取物 1

活性成分

美白祛斑 抗氧化剂 保湿剂
43 尿囊素 1

活性成分

舒缓抗敏 保湿 皮肤调理剂
44 马齿苋提取物 1

活性成分

抗菌剂 抗炎剂 抗氧化剂 保湿
45 海藻糖 1

活性成分

保湿剂 皮肤调理剂 柔润剂
46 麦冬根提取物 1

活性成分

皮肤调理剂 舒缓抗敏
47 仙桃仙人掌(OPUNTIA FICUS-INDICA)茎提取物 1

活性成分

抗炎剂 抗氧化剂
48 苦参根提取物 1

活性成分

抗炎剂 抗氧化剂 皮肤调理剂
49 生物糖 胶-1 1

活性成分

保湿剂 舒缓抗敏
50 支链淀粉 1 增稠剂
51 乙酰化透明质酸钠 1

活性成分

保湿剂
52 透明质酸钠 1

活性成分

保湿剂 皮肤调理剂
53 神经酰胺 NP 0
54 β-葡聚糖 1

活性成分

保湿剂 舒缓抗敏 皮肤调理剂
55 乳酸菌发酵提取物 0

活性成分

皮肤调理剂
56 透明质酸钠交联聚合物 1

活性成分

保湿剂 皮肤调理剂
57 乳酸杆菌/黒芥籽发酵产物提取物 0
58 胡萝卜籽油 1

活性成分

柔润剂 保湿剂 抗氧化剂
59 水解透明质酸钠 1

活性成分

保湿
60 向日葵籽油 1

活性成分

柔润剂 保湿剂 皮肤调理剂
61 β-胡萝卜素 2

活性成分

柔润剂 抗氧化剂
62 胡萝卜根提取物 1

活性成分

抗氧化剂 皮肤调理剂
63 C12-20 烷基葡糖苷 1 清洁剂 表面活性剂 乳化剂 增稠剂
64 低芥酸菜子油 1 柔润剂
65 麦芽糊精 1 吸附剂
66 苦参碱 0

活性成分

抗氧化剂 皮肤调理剂
67 EDTA 二钠 1 螯合剂
68 乙基己基甘油 2 保湿剂 抗菌剂 柔润剂
69 植物鞘氨醇 1

活性成分

保湿剂 抗氧化剂 皮肤调理剂

*溪木源山茶花舒敏修护精华霜(滋润版)成分表及顺序来自药监局备案信息。

*同产品名称可能分为不同备案号版本,成分可能不同。

如信息有误,点我来纠错 >

如何看懂成分表:

1、成分排序顺序规则
  • 药监局规定,成分表中含量超过1%的成分必须按照添加量从高到低排列,含量越靠前,含量越高。
  • 含量低于1%的成分可任意排序。
  • 香精、增稠剂、防腐剂等含量不得超过1%。
  • 含量低于0.1%的成分需标注为“其他微量成分”。
  • 请注意,药监局备案成分与包装上的排序可能存在差异。
2、成分风险评分
  • 风险分数从0至10,数字越高,风险越大。颜色分别用绿色(安全)、橙色(中等风险)、红色(高风险)表示。
  • 风险全绿并不意味着产品绝对安全,含有高风险成分也不一定意味着产品不安全。安全性还需参考成分用量、配方工艺和原料品质。
  • 风险评分依据来自包括EWG、CIR、RTECS、FDA等权威机构的评估数据。
  • 由于不同机构的评估标准可能不同,建议将风险评分作为参考,而非决定性因素。
3、成分特别提示
  • 包括香精、防腐剂、敏感肌慎用、孕妇慎用、致痘风险、防紫外线成分、活性成分等分类提示。
  • 致痘风险成分分为1至5级,数字越大,风险越大。但使用含致痘成分的产品不一定会导致长痘,也可能与个人肤质、产品配方及用量有关。
  • 活性成分指对皮肤有特定调理功效的成分。
  • 表示:紫外吸收剂,防止皮肤晒黑;紫外吸收剂,防止皮肤晒红、晒伤;例如: 分别表示防晒效果的不同四种等级。
4、成分使用目的
  • 该成分在化妆品中的普遍作用,如美白、保湿、增稠、抗炎、防腐等。
  • 成分的实际效果受配方工艺、含量和原料品质影响。
  • 信息来源主要是国家药品监督管理局备案信息及皮肤医学研究文献。
科妆网致力于为用户提供一个公正的化妆品成分查询平台,通过收集和分析化妆品备案和包装上的成分信息,帮助用户更全面地了解产品,但我们并不对成分表内容介绍的真实性和完整性负责。成分表是了解产品的起点,判断产品好坏不仅取决于成分本身,还涉及配方的科学性、原料的质量、成分的适当浓度,以及工厂生产工艺的精细程度。